一、古琴的历史渊源
王煜泉收藏的古琴 |
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,故而有“士无故不撤琴瑟”和“左琴右书”之美誉。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《诗经》等典籍。琴位列汉文化四艺“琴棋书画”之首,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,亦为风流雅士、文人骚客们吟诗作赋,吹拉弹唱时的伴奏乐器。
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,《琴操》载:“伏羲作琴。” 《琴当序》中记载:“伏羲之琴,一弦,长七尺二寸。” 《礼记》记载“舜作五弦之琴,以歌南风”。 汉代桓谭《新论》中记载:“神农之琴,以纯丝做弦,刻桐木为琴。至五帝时,始改为八尺六寸。虞舜改为五弦,文王武王改为七弦。”
伯牙、钟子期以“高山流水”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。大量诗词文赋中均有琴的印记。现存琴曲3360多首,琴谱130多部,琴歌300首。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,如中国、朝鲜、日本和东南亚,而欧洲、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。
二、古筝的起源演变
古筝的起源,至今并无定论。早在春秋战国时代,古筝于秦国即今陕甘一带流传,故得名秦筝,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。
唐代赵磷《因话录》中记载:“筝,秦乐也,乃琴之流。古瑟五十弦,自黄帝令素女鼓瑟,帝悲不止,破之,自后瑟至二十五弦。秦人鼓瑟,兄弟争之,又破为二。筝之名自此始。”宋代的《集韵》记载:“秦俗薄恶,父子争瑟,人各其半,当时名为筝。”
日本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《乐道类集》中记载有:“秦有婉无义者。以一瑟传二女,二女争引破,终为二器,故号筝。”
关于古筝的起源,有兵器改良之说,也有蒙恬、京房造筝的传闻。清末民初出现了新制的十六弦筝,是中国近百年来流行的传统筝。
筝作为古老的民间乐器,通过演奏家们的推敲研究,成功地研制出尼龙钢丝缠弦筝。这种筝由于共鸣体加大,弦数增加,明显丰富了演奏的音响效果和发音的厚度。千古流传的筝,更显得委婉动听,富于神韵。
20世纪80年代以来,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局面。近四十年来,先后涌现出一批青年古筝演奏家,使得古筝艺术走向了辉煌,走向了世界。
筝、瑟、筑都是同一族类的乐器,在初民的社会中甚爲普编,以后子演变成各种不同而相类似的乐器。
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越南都有筝乐,形制略有不同。因效用不同而有各种弦数的筝;或以弦质不同而分丝弦筝、铜弦筝、弦筝;或弹奏乐具不同又有筝丶纂、鹿爪筝等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